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

Work

作品集

作品集 Work
從父女爭執到真情告別:劇中溝通教會我的三件事

從父女爭執到真情告別:劇中溝通教會我的三件事

透過劇中父女互動與告別式,分享關於尊重與情感連結的溝通技巧,提醒我們珍惜活著時的真誠對話。

MORE DETAIL

《忘了我記得》這齣戲值得一推嗎?見仁見智,我是因為喜歡謝盈萱,所以花了幾天慢慢追了這一齣劇,如果你的爸媽和我媽一樣65歲以上,那或許你能透過這齣戲先預見他們年老時可能的模樣、狀態,以及先思考著該如何與他們的溝通方式。

我很喜歡劇中父女的一段爭執、父親(秦漢飾演)和女兒的溝通方式,以及出人意表的告別式。



真正的溝通,是尊重而非控制

有幾集女兒都一直叨唸著父親家中堆滿著雜物,要他丟一丟不要留著,父親第一次回應她說:「妳是不是該先把妳房間裡一直放著的那些東西丟掉?」,有次女兒丟了父親的東西,爸爸整個爆氣,問她到底為什麼要丟掉屬於他的東西。

看到這一幕,我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東西沒有經過我允許就被丟掉,應該不是爆氣而已,可能會討厭對方一輩子吧!接著再想起我每次去到整屋子都堆滿東西的朋友或家人家裡時,都會忍不住叨念他們幾句,還會自薦可以幫他們做家中斷捨離大掃除的工作。

看了父女間的那一段爭執,其實別人想過怎樣的生活、選擇怎樣的環境,只要沒有妨礙你,你又何必干涉?,更不用去告訴別人該怎麼樣又不該怎麼樣,比起「為他好」,或許我們更該學習的是「尊重他想要的樣子」。


父母的愛,有時藏在不直接的話裡

如果有一天你在父母家中看到一封遺書,你會不會想看他們寫了什麼,是我,我是會想看的,劇中女兒也是一樣,一直忍到爸爸回到家,拿著信跟他爸爸說:「我想看!」

女兒打開一看,別說是她連我都傻眼了。不是分配遺產也不是交代後事,而是父親的夢想清單,像是:吃神戶牛排、去看女兒的表演、去嘉明湖找外星人、再環島一次…等。

當女兒給父親一個白眼說著:「你這哪是什麼遺書,你這叫做願望清單。」

爸爸則回應說:「你真的覺得遺書是寫給活人看的嗎?遺書是寫給活人偷看用的。我寫簡訊給你你都沒空看,所以我只好寫遺書了。」

這其實是一種很高段的溝通方式。從爸爸的角度來看,他或許早就知道自己說什麼、寫什麼,女兒都會忙到沒時間聽,就更別說放在心上,或真正坐下來好好聊一聊。

那乾脆就用他女兒「會在意的形式」來包裝自己的話語,一封遺書,讓她不得不讀、不得不停下腳步來注意。對爸爸來說,「願望清單」不只是想做的事,更是一種邀請,他把想說的話、想一起完成的夢,藏在一個最能吸引對方注意的方式裡。

今年有次回我媽家住了二晚,有天吃中餐時,她就跟我說:「我打算在群組裡說,從現在開始,每個人每個月要安排一天回來陪我。」其實我媽到現在都未曾在群組裡發言,但我聽得出來,那是她在傳遞訊號來表達她的期待與需要。

有些父母不太會說「我想你」,但會用「你什麼時候回來吃飯」來代替;
不會說「我需要陪伴」,卻會用「回來幫我弄個東西」來做表示。

學會聽懂這些繞路的溝通,是一種必要的情感判讀能力。


說真話的機會,活著就該給彼此

「父親的告別式」是整齣戲最荒誕的一段,卻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,在告別式上爸爸的朋友、紅粉知己、女婿一一上台說了對爸爸的懷念,甚至是一些別人都不曾知道的互動。

這讓我想起去年44歲生日那天,我邀請了生命中很重要的51位朋友,在活動最後有一段「優雅的告別」橋段,那天會場上的第一張投影片放著「如果我吃了粿條、如果我去了太魯閣、如果我沒有再次與你相遇的機會;有些話我會好想跟你說、有些回憶畫面我會想刻畫出來讓你知道,我想你也是,對吧!!」

我們同時說出了彼此互動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,有很多好笑的歷史故事,也有讓我們一起紅著眼眶的畫面。但相較於劇中的告別式,最後換女兒上台時,輪椅上還活著的爸爸卻被推了出來,大家都驚呆了。

我很喜歡是因為活著時未必能讓朋友說出最想說的話,很多感謝、遺憾、讚美或抱歉,總是留到來不及才被說出口,而這場「假告別式」反而成了最真誠的交流場合,生前假使就能讓彼此有機會說真話,是一份送給自己也送給彼此的禮物,比任何遺言都更有生命力。


這齣劇表面上像在談老年、死亡與告別,但其實說的都是「活著的時候怎麼好好說話、好好相處」。不論是願望清單包裝成遺書、假告別式成為真交流,還是女兒與父親日常的衝突與和解,每一段情節都在提醒我們,不要等到失去,才知道怎麼傾聽與表達。

趁還來得及,練習把話說出口,也學會聽懂那些沒有明說的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