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

Work

作品集

作品集 Work
超越偏見:在溝通中創造新的機會

超越偏見:在溝通中創造新的機會

透過日常飲食經歷,這篇文章深入探討溝通中的情感轉變。從榴槤到茄子的故事,分享了如何給他人第二次機會,以及在情緒與語言的轉換中重新理解他人。文章提醒我們,選擇合適的時機與方式,是出色溝通力的關鍵。

MORE DETAIL

有些味道,曾讓我們排斥,有些人,曾讓我們抗拒,你願不願意換一種方式再次接近呢?


三種食物,三種體悟,通往理解的入口

這週第二次化療住院,特別請朋友小魚去便利商店幫我帶一包榴槤口味的洋芋片,解饞順便開箱火紅的零食。
洋芋片包裝一開,不管是聞起來或吃起來,都令我非常驚艷,化學的味道百分百仿真,但朋友小魚聞了一下味道就說:「這我不行」。我們就在病房裡開始聊起彼此第一次和榴槤相遇的經驗和感受。

小魚和我小時候吃過的榴槤,都是果肉冰在冷凍庫後,第一口硬邦邦幾乎咬不下,等稍軟一點則變得軟軟濕濕,咬入口中是噁心口感,接著只要看到榴槤一定是捏著鼻子說:「好臭!」

直到十七年前我為了見白龍王一面(真的很準,但他已逝)跟團去泰國旅遊,有天清晨獨自一人去到當地市場晃晃,看到車上載著一整籃榴槤在賣,腦中突然冒出:「給它一次機會看看。」

和老闆買了一顆後請他幫我現剖,當場吃下第一口,竟然是Q的、是甜的,怎麼如此好吃,那刻開始我從厭惡它變成了愛上它。


你喜歡吃茄子嗎?我討厭茄子因為它也是一種爛爛的食物,外加小時候的我們只要挑食,媽媽就會刻意再加倍要我們吃下它,從此茄子在我的世界就是種懲罰,沒有我媽在的餐桌我一口都不會去夾它。

長大後和同事們去居酒屋吃日式炸天婦羅,無意間卻把茄子吃進嘴裡,還讚不絕口的問大家說:「茄子怎麼可以這麼好吃,我竟然現在才懂它的好。」之後餐桌上出現台式的炒茄子,雖稱不上到愛不釋手,但我也會吃上一兩口。


以前我很愛吃蛋白質食物:奶蛋豆魚肉樣樣都愛,大家相對不愛的雞胸肉,我吃的津津樂道,但化療開始後為了必須補充比平時多二倍的蛋白質,一開始還慶幸自己本來就愛,殊不知一個月的大量蛋白質飲食後,現在看到雞肉就想吐、吃著美味的雞肉都不自覺腦補噁心兩個字,再美味也都不美味了。

此外從化療後早晚的一杯高蛋白飲和每天2000 cc以上的水量,第一個月深覺自己做的很棒,皮膚變得很好,白血球量多檢查一次就過,這週已經變成是忍著一口氣硬喝完,打開抽屜看到還有20罐的高蛋白粉,好希望不用再喝一口,它們就能自動消失歸零。

原本吃東西是種享受,是滿足口慾的行為,到現在飲食卻是為了成為下次化療抗戰的防盾,不再是因為想吃 (want ) 而吃,而是因為需要吃 (need ) 而吃。

難怪護理師出院時特地跟我說:「化療期間和孕期很像,你原本愛吃的東西會變得很厭惡,也有可能改變對味覺的喜愛。」在衛教的小手冊裡特地提到,當覺得噁心反胃不舒服時,千萬別吃平時最愛吃的東西,避免往後一看到該食物就會想起進而產生不好的連結。

我不是特地寫篇文章來跟大家聊飲食,而是體悟和我們與人互動溝通太像啦!


從味覺誤解到人際理解:溝通的三個轉彎技巧

我們難免都會有不喜歡的人,可以像是我們面對討厭的食物一樣,隔絕與他之間的互動,不見、不聞,更不靠近。就像我曾經對榴槤敬而遠之,後來卻因為一次新的經驗而全然改觀,有些人其實也是這樣——也許我們不是討厭他這個人,而是討厭過去與他相處的某段感受

所以第一個方法是:給對方一次「用新方式互動」的機會。也許換個場景,換句開場白,甚至只是從點個讚或一句寒暄開始。你不一定要馬上就變成喜歡這個人,但你可以讓自己不再困在舊有的標籤記號裡。這樣做並沒有否定你當時不舒服的感受,而是再給這個人一次機會,確認榴槤依舊臭還是其實他們變香了,因為我們也都變得越來越好,不是嗎?

在和他人溝通互動當下的感受,還滿像茄子的,軟爛的台式作法外加一味:媽媽的強迫要脅感,讓我就是無法愛上它,日式作法的炸法卻讓我願意一吃再吃,有時我們覺得對方說話太直接、語氣太衝、行為讓人受傷,那是因為我們解讀這件事是用自己的思維、習慣和語言套進去。對你來說是刀刀見骨,對方可能只覺得自己「有話直說」而已,連你受傷了他都不一定知道。

所以第二個方法是:先搞懂是不是只是說話方式不一樣。先讓情緒有個出口,等那種「我被冒犯」的強烈感降下來後,再去檢視會不會其實你們說的是不同語言?就像同樣是茄子,一種讓我反胃,一種卻能讓我忍不住問「這怎麼那麼好吃?」差別其實只是處理的方式不一樣而已。
有些事情不是故意傷人,有些人只是用他習慣的方式在說話,而我們是可以選擇用比較不容易受傷的方式去聽。

最後高蛋白這段讓我非常贊同醫護人員說的:「不要在你最噁心的時候吃你最喜歡的東西,不然你以後連它也會一起討厭。」同樣的——在情緒最差的時候,先別急著跟人溝通重要的事,尤其是自己很在意、重視的人。當我們情緒很差的時候,不要急著把重要的話講出來,因為你可能會把原本應該好好說的、你平常很在意的東西,用一種最不舒服的方式吐出來,最後不只讓對方難受,也讓自己之後一想到就後悔。

所以方法是:情緒不好時,先緩緩;非說不可,也先繞點別的再進入正題。如果真的非得當下就溝通,可以先發一段輕鬆一點、不帶情緒的內容當作緩衝,比如問候一句、聊個別的,再慢慢切回正題。

這不代表你要假裝沒事,而是幫彼此預留一個比較不容易互相踩雷的空間,就像我現在喝高蛋白,會配點別的味道中和一下,不然真的會喝到懷疑人生。溝通也是,要讓重要的事,在對的狀態下,好好被說出來。

一如榴槤、茄子與高蛋白,有些味道,曾讓我們排斥,有些人,曾讓我們抗拒,味道可以因做法而改變,人與人之間的感受,也能因理解而轉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