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

Work

作品集

作品集 Work
回饋不該讓人沉默,而該讓人行動:溝通力的關鍵在「給得剛好」

回饋不該讓人沉默,而該讓人行動:溝通力的關鍵在「給得剛好」

透過實際職場案例,說明在給建議與回饋時,若忽略「溝通技巧」,往往會讓對方產生挫敗與抗拒,「三明治回饋法」的溝通技巧能幫助我們在傳遞建議時,既能誠實指出問題,又能保有對方的信心與動力。

MORE DETAIL

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——你明明是想幫對方變得更好,對方卻越聽越沉默,甚至從此不再開口?

原來,不是你說錯了什麼,而是該「怎麼說」

「給得剛好」,才能讓溝通發揮力量和影響

那天和朋友Jason聊天,他是一位企業輔導顧問,最近手邊正在輔導一家企業的經營策略,企業主是一位女性領導人,她有次語重心長地跟我朋友Jason說:「我從來沒有得到過你的肯定,每次說要做什麼都被你否決,也或者認為我考慮不周,我真的如此能力不足嗎?」

Jason跟我說,當顧問就是要真實地指出問題所在,總不能因為他是老闆,就睜眼說瞎話、開啟狂讚美模式

不難發現就算是一人之上的老闆,也是會期待能受到認同和肯定,只是我們似乎從小拿到成績單就習慣看錯了幾題,而不是答對幾題的框架。

身為講師的我在早期上課也是如此,看完學員的教學演練後,就會將如何可以再更好的建議一股腦地全部說出,學員雖然嘴巴說著謝謝,但臉上的表情都很難看,直到一次的課後回饋HR私下特地指出「老師的反饋過於嚴厲,讓學員對自己未來授課能力產生懷疑。」

一開始我認為這樣做並沒有錯,直到2015年我去上「超級簡報力」、2016年「說出影響力」課程後,看到授課的三位老師回饋學員時,除了能給予精準建議,同時間也能給予我們對自己未來簡報和演說有著些許的信心。

我那時還會將老師們講評的一些用字寫下來,像是:「我非常喜歡你的…」、「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這樣…」、「我給予你極高的評價…」、「如果我是你我會這樣做…」、「給你三個建議你可以作為參考」、「瑕不掩瑜幾乎完美,我的建議是雞蛋裡挑骨頭,你聽聽看…」、「只要再做些調整就非常完美」、「我非常看好你的未來」。

後來我才明白,「給建議」和「給讚美」從來不是對立的。真正高明的講評者,是能同時做到兩件事:指出可以改進的地方,並讓對方感受到自己被欣賞。

我開始學著運用「三明治回饋法」,也就是「先給正向回饋 ➝ 提出具體建議 ➝ 以鼓勵收尾」的結構來提供回饋。

例如,我會先說:「我非常喜歡你訊息設計用的已知談未知,讓大家一聽就能懂這麼難的專業,連我這小白都會了。」這樣對方會先知道自己做得好的部分,心裡也會願意打開。

然後指出:「如果這段能再多加一點提問和互動,學員的學習效果會更好,讓大家不只是聽你說,同時還能自己思考。」

最後我會補上一句:「整體來說,你的教學設計功力很強,再多些現場互動,未來的教學一定會非常強大!」

這樣的回饋方式,不是為了包裝批評,而是幫助對方願意調整,而不是因為否定而退縮。


 

讓對方說出口,比你直接指出更有力量

不過若是遇到表現明顯不足的學員,要怎麼給予正向回饋呢?那天我跟Jason分享,企業主一直以來都是給員工回饋建議的角色,突然被你這位專業顧問一再的否定,那種被挑錯、沒被認同的感覺,一定讓她非常挫敗。

下次或許你要跟她說這個策略不可行或考慮不周之前,你改成問她:「如果我們要執行這個策略,你覺得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?」,「若要做這個方案,你認為最大的風險會是什麼?」

讓原本你要提供給企業主的思維建議,從她自己口中說出,而你可以在她的回應後,立刻給予她的這個回覆讚美和肯定,像是:「妳能注意到這些潛在問題真的不簡單,我很欣賞妳這樣的前瞻思考。」接著才補上她沒有提到的點給予指導和回饋。

三明治回饋法:先給正向回饋 ➝ 提出具體建議 ➝ 以鼓勵收尾,不就又可以用上了嗎?

和Jason聊完後,我自己也決定,未來在內部講師實戰培訓演練後,要讓學員們在接受回饋前,先自己說出「一個自己表現好的地方,以及一個未來可以再表現更好的地方。」

所以,別急著當糾錯機器人,也別一口氣變成誇獎灌溉機。真正厲害的回饋,是能讓人點頭認同,也能微笑前進的那一種。給得剛好,不只是說話的技巧,更是帶人向前的溫柔推力。
 

被「說服」的人,常常只是點頭;但自己「想通」的人,才會真正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