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

Work

作品集

作品集 Work
給選擇、聽感受、懂彈性:三個你該升級的溝通技巧

給選擇、聽感受、懂彈性:三個你該升級的溝通技巧

這篇文章透過一個真實的家庭故事,提醒我們身為主管、前輩或家長,如何用心傾聽與尊重,讓溝通成為彼此成長的橋樑,而不是壓力的來源。

MORE DETAIL

上週朋友來家中,我們聊到了他兒子被爸爸剃光頭後,全家在暑假前先上演了一場親子和夫妻間的衝突與爭執;也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不穿裙子,被爸爸賞一把掌的又氣又怕。


沒有問,就沒有對話;沒有對話,就只剩命令與對抗

小時候的我相當排斥穿裙子,小學四年級有次去到大甲親戚家,和一群孩子們在三合院裡被雞追著跑,傍晚要去餐廳喝喜酒時,阿姨看我身上衣服很髒,拿了一件洋裝要我換上,我回了一聲:「我不喜歡,我不要穿。」

話還沒說完,我爸一個巴掌就煽了過來,在大庭廣眾下我沒有哭,不過我覺得很丟臉,更氣的是為什麼我不能決定自己要穿什麼,得配合換上那件洋裝。

35年前的事了,我爸也早已不在這世上,然而那段回憶卻一直深植在我的長期記憶中。

為什麼?

因為那不是單純的衝突,而是一種命令與服從的關係,那一巴掌不只是打在臉上,更像是把我內心的某個選擇權打掉了;有些回憶不會因為時間過去就模糊,反而因為不被理解、重視,所以更加原封不動的地存在長期記憶。

35年後,當我聽朋友訴說她先生因為在幫孩子剃頭時,孩子因為動了一下,導致頭髮少了一大角,只好將整個頭髮給理掉,完全沒有先和兒子溝通,兒子看著鏡子裡的光頭樣貌,眼淚中包含著驚嚇、困惑和更多的受傷和難過。

另一個小兒子則是瑟縮在客廳的角落,大聲哭喊說:「我不要剃光頭。」
爸爸還從浴室大聲回應小兒子說:「等一下就是你了。」
媽媽急到對著爸爸吼說:「你不要再把弟弟也剃成光頭,我拜託你了。」
爸爸說:「要兩個孩子都剃才公平。」
媽媽被逼到大哭一直嘶吼,才保住了小兒子免於被剃光頭的命運。
 
這場家庭風暴中,哥哥的淚水是毫無溝通只能服從下的無助反應、弟弟的恐懼是害怕被剝奪選擇權的驚慌,媽媽的嘶吼是為了守護孩子的自主,而爸爸的堅持只是為了公平。
 

開口前,先聽見對方的想法

如果可以倒帶回35年前,我希望當我說「不喜歡不要穿」時,我爸可以讓我選擇穿或不穿,也或者他可以給我五分鐘,讓我自己提出解決辦法,讓自己衣服不是髒兮兮的狀態去參加親友的喜宴。

但那是不可能的,我爸是黑社會大哥,在他的世界裡是大哥說一句,小弟照做就對。回到我朋友的世界,其實她先生是一位很懂得照顧與管理孩子的爸爸,只是他將上一代的管教方式,直接複製到下一代,我一旁看了會覺得很可惜,因為等孩子再大一點,和父親的距離就只會越來越遠。

頭剃壞了,可以剃光頭、可以不剃光頭留著壞掉的那一角、也可以花點錢帶去給設計師作拯救,家長能做成選項讓孩子選,當然也可以請孩子提出其他的解法,甚至全家可以趁這機會一起創意發想。

不要以為這種事「沒什麼」。當孩子只能用沈默與壓抑的方式為自己找出口,久而久之,這樣的反應會變成一種習慣。多年後,他可能會在毫不相關的場景中忽然爆發,或在微不足道的小事裡情緒潰堤。不是因為當下特別嚴重,而是因為童年那段被忽視的委屈,從未被理解、更從未被療癒過。

如果孩子的爸爸願意,他應該主動向孩子說一聲「對不起」,不只是為了這次的剃光頭事件,而是讓孩子知道:未來如果再有類似的情況,他會先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;而且,如果哪天他忘了,也歡迎孩子勇敢地提醒他:「我想要被問、被尊重,而不是被決定。」

這篇文章你以為我在聊父母和孩子溝通相處的故事而已嗎?其實,職場上身為主管、前輩的你,面對部屬和後進也是如此。

孩子的亂動,就好比部屬的失誤,可能是經驗不足、沒掌握重點並非故意,而你通常怎麼反應?是第一時間就直接指責,並且指示他該怎麼做,還是先停一下問他:「你覺得現在該怎麼辦?」讓每一次錯誤,都成為溝通與理解的機會,而不是懲罰與壓力的起點。

還記得爸爸最後被媽媽的嘶吼逼得收手嗎?在職場裡,會不會你也曾因為太想快速解決問題,而忽略了別人的情緒與選擇?別等到部屬或工作夥伴對你只剩下沉默或選擇離職,才想起:「啊!我應該多聽一下的。」
 
孩子的眼淚和部屬的沉默,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句話:請先問我怎麼想。被理解過的孩子,才有力量長大;被尊重過的大人,也才會願意留下。